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与精神境界

    李树林;

    “国之大者”是关系国家整体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大问题,是事关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具有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意义。“国之大者”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体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度的政治站位与深沉的精神境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理解和践行“国之大者”。

    2022年06期 v.51;No.248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齐百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等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百年奋斗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伟大成就及其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并通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将其提升到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和关键举措,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为人类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指导思想、指明方向和实施方案。

    2022年06期 v.51;No.248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吴迪;张仕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并强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牢牢把握其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从生成逻辑上看,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扎根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为大变局中的世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价值意蕴上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理念贡献。从实践路径上看,中国应继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化解各国分歧与矛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为纾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答案。

    2022年06期 v.51;No.248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内涵与路径

    韩巍;

    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中国化的时代新篇章。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激发斗志、创造幸福、开创未来,托起中国梦。高校须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育德润心、启智明理、育美塑质、强身健体的内涵。内蒙古师范大学探索的“教材引领、课坊共建”的劳动教育模式,有效地支撑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2022年06期 v.51;No.248 23-2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共产党宣言》中“幽灵”的神奇妙用

    胡德巧;

    作为指导工人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首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革命无产者的立场,借用反动政府和反动统治阶级谩骂共产主义的罪名的用语。用语“幽灵”充分反映了当时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与旧欧洲延续下来的“神圣同盟”——各国反动势力展开不懈斗争的严峻复杂形势。《共产党宣言》引言中“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这些充满诗意的奇妙的修辞语句,文笔犀利,思想深邃,风格独特,激情似火,使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极大鼓舞,是对反动政府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极大讽刺和有力打击。同时,马克思的幽灵理论对现代人类文明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022年06期 v.51;No.248 2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效能、困境与提升

    斯钦;李建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数十次探访高校了解情况,数次强调必须“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锚定航向、提供根本遵循。当前阶段,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青年学生群体面临网络空间错误思想冲击的形势严峻复杂、青年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树立进程道阻且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仍有提升空间。为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质量与成效,需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法、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三个层面下功夫。

    2022年06期 v.51;No.248 45-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以马克思三部著作为例

    高斯芹;吴海山;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人的全面解放为旨向、以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切入点,初步阐发了对共产主义的见解;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深入阐释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路径、革命条件、领导力量及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要求等问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过渡时期理论进行进一步论述的同时,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并明确指出每一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三部著作中阐述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有着递进、深化和拓展的关系。在三部著作中,马克思都是基于所有制、人的自由和解放来考察共产主义的,这是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的重要线索。

    2022年06期 v.51;No.248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王永明;

    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复杂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重大任务。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二者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经济基础、提供坚实民生基础、夯实牢固社会基础、创造思想文化基础、打造宜居生态基础。因此,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弱必然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区域空间的不平衡状态和水平。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不断提升经济治理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社会治理能力、文化治理能力和生态治理能力,以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年06期 v.51;No.248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文化精神

    姚文帅;王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精神。文化精神引领思想变革,思想变革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革。其中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现代化观念、现代化精神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互动交融的过程中得到扬弃与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根脉,现代化精神是方向。

    2022年06期 v.51;No.248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内蒙古经济研究

  • 内蒙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研究

    齐义军;刘雅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实践要求,又是让广大农民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内蒙古12盟市2011—2019年的相关数据,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脱贫攻坚指数、乡村振兴指数,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而探索内蒙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可行路径。

    2022年06期 v.51;No.248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双碳”目标下内蒙古碳排放权交易问题与对策研究

    曹霞;钟皓楠;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能源产业与重化工产业的发展需要使碳排放量高居不下。面对“双碳”目标约束,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迫在眉睫。本文力求在内蒙古碳排放权交易的优劣势基础上,分析内蒙古碳排放权交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困境,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探讨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碳排放权交易的对策建议。

    2022年06期 v.51;No.248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10—14世纪中国死刑司法适用问题研究

    胡兴东;

    宋辽金元四朝的死刑适用基本特征是继承唐朝的司法原则。在具体司法中,四个王朝通过各种程序机制进行约束,让死刑适用,特别是执行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宋朝虽然在立法上,死罪数量出现较大规模的增加,但国家通过设置多种程序机制仍然对死刑实际执行数量进行了有效控制。辽金元三朝政权建立者虽然属于北方少数民族,但在死刑立法上,依然以唐律为基准,通过对唐律全面的继承和移植,改造了各自民族历史中形成的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死刑内容。辽金两朝在死刑司法上,体现出浓厚的唐宋死刑法律制度的特征,特别是唐朝化倾向。辽金两朝在死刑适用程序上,虽然没有形成宋朝那种复杂的适用程序,但也创制出一些特殊程序。元朝不仅在立法上死罪数量减少,在适用上也予以减少。这与元朝在继承唐宋时期死罪分类体系后再创制出新分类体系和新替代刑——籍流刑有关。

    2022年06期 v.51;No.248 9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论赵高的心理控制之术

    王绍东;

    赵高曾为赵国王族,母亲被秦治成罪犯,他本人也出生在罪犯劳动的场所“隐宫”。通过刻苦学习和努力奋斗,赵高来到秦始皇身边做了中车府令。怀着家仇国恨,他极力揣摩秦始皇的心理,并得到其信任。秦始皇去世后,他以高超的心理控制之术说动胡亥、李斯参与沙丘政变,并将胡亥、李斯玩弄于股掌之间,几乎实现了灭亡秦朝的目标。赵高一生精于计算,善于揣摩,可以称得上心理操控大师。但他嫉贤妒能,与人为恶,毫无道德底线,尽管得势于一时,但却破坏了大局,葬送了国家,最后也落得身败族灭、万世唾骂的下场。

    2022年06期 v.51;No.248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哲学研究

  • 黑格尔的存在论——以《逻辑学》为例

    庄振华;

    《逻辑学》的“存在论”(Lehre vom Sein)凭借对现代科学与现代生活的深刻洞察,在近年重新受到欧美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简要述评一些典型学派对该学说的研究进路,在近代科学与哲学史的双重背景下展示存在的无前提性与丰富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呈现该学说的结构与机理。黑格尔的存在论对当今时代至少有三方面的教益:直接占取事物并非通达真理的捷径;前现代种种崇高理念无法仅凭“存在过”便被现代思维推尊;现代流行的量化思维是外在的,无法触及事物本质。

    2022年06期 v.51;No.248 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