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德巧;
作为指导工人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首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革命无产者的立场,借用反动政府和反动统治阶级谩骂共产主义的罪名的用语。用语“幽灵”充分反映了当时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与旧欧洲延续下来的“神圣同盟”——各国反动势力展开不懈斗争的严峻复杂形势。《共产党宣言》引言中“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这些充满诗意的奇妙的修辞语句,文笔犀利,思想深邃,风格独特,激情似火,使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极大鼓舞,是对反动政府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极大讽刺和有力打击。同时,马克思的幽灵理论对现代人类文明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022年06期 v.51;No.248 2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斯钦;李建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数十次探访高校了解情况,数次强调必须“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锚定航向、提供根本遵循。当前阶段,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青年学生群体面临网络空间错误思想冲击的形势严峻复杂、青年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树立进程道阻且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仍有提升空间。为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质量与成效,需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法、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三个层面下功夫。
2022年06期 v.51;No.248 45-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高斯芹;吴海山;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人的全面解放为旨向、以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切入点,初步阐发了对共产主义的见解;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深入阐释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路径、革命条件、领导力量及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要求等问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过渡时期理论进行进一步论述的同时,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并明确指出每一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三部著作中阐述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有着递进、深化和拓展的关系。在三部著作中,马克思都是基于所有制、人的自由和解放来考察共产主义的,这是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的重要线索。
2022年06期 v.51;No.248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王永明;
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复杂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重大任务。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二者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经济基础、提供坚实民生基础、夯实牢固社会基础、创造思想文化基础、打造宜居生态基础。因此,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弱必然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区域空间的不平衡状态和水平。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不断提升经济治理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社会治理能力、文化治理能力和生态治理能力,以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年06期 v.51;No.248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姚文帅;王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精神。文化精神引领思想变革,思想变革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革。其中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现代化观念、现代化精神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互动交融的过程中得到扬弃与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根脉,现代化精神是方向。
2022年06期 v.51;No.248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